ZBLOG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其他香烟 > 正文

其他香烟

王海艳:从“新农人”走向“兴农人”-返乡创业青年唱响“新农经”

admin2024-04-19其他香烟9

王海艳:从“新农人”走向“兴农人”

8月15日,初秋时节,晨曦将睡梦中朦胧的山村唤醒。贵州安顺各地陆续开展烟叶采烤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平坝区白云镇肖家村的烟地里、烤房旁,勤劳的人们正在忙着采收、编烟、烘烤。

王海艳正在认真进行早期田间管理工作。(宦剑屏 摄)

33岁的王海艳和丈夫开着一辆皮卡车来回往返,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王海艳出生于1990年。初见时,她扎着马尾,身材瘦削,看上去精神干练。出生在贵州大山的她曾跟许多当地年轻人一样,成年后辗转于广州、福建等地打工。随着父母年纪渐长、孩子面临上学,王海艳与丈夫产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肖家村这个普通的山区乡村,在周边却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村落,皆因村子里种植烤烟的农户比较多,相对收入水平较高,村子的环境也相对优美。

2018年,看着种烟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王海艳夫妻俩便向当地烟叶站了解种烟的政策,随后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成了一名烟农。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但这难不倒勤劳的王海艳。没经验、没技术,王海艳就诚恳地向身边的烟农、烟技员学习。别人开工,她就跟着去烟田主动帮忙干活,一个环节也不偷懒,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有培训会、技术员入村指导,她都主动参加,积极请教。

王海艳正在教务工人员操作编烟流程。(杨青 摄)

对王海艳这样的年轻烟农,安顺市平坝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格外关照,烟技员三天两头上门指导,电话更是24小时待命,随时为王海艳提供技术支持。

自从种烟后,王海艳就没了闲,从冬天深耕翻犁开始,到最后分级交售,一项赶着一项,从冬天一直忙第二年到九月。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望着刚刚烘烤出的“黄金叶”,王海艳眯着眼睛笑道,“种烟是我们一家人吃饭的碗,得好好端着。”

作为一名“新农人”,王海艳对烟叶种植有自己的理解,她坚信只有科学种烟,只有精细管理才能有好的收益。

为了不断提升烟叶品质,提高烟叶生产技术,这几年,平坝烟草先后示范推广了井窖式移栽、水肥一体化、水溶肥追肥、“十个关键稳温点”烘烤工艺、上部叶“同温同湿闷烤”等技术,王海艳总是第一个响应,并积极参加烟草公司的培训,将新技术吃透、落实。

王海艳看着黄灿灿的烟叶笑容满面。(杨青 摄)

王海艳回想起今年6月,正值烟田追施水溶肥的关键时节,烟农们都背着喷雾器在田间喷施农药。而这时,她们夫妻俩没有忙着组织工人施肥,却在田间捣鼓着一台机器。

原来,白云镇多为山地和坡地。从前,烟叶生产各环节基本依靠人工,既费时又费力。“要想多挣钱,一方面是要把烟种好烤好,另一方面还要把成本控制好。”意识到这一关键问题后,王海艳开始琢磨起了走机械化这条路。于是,她在农业机械网站搜寻,在县城的农机销售店询问,购置了微耕机、施肥机等机械化设备投入烟叶生产,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还降低了烟叶种植成本,提升了烟叶生产效率。

“机械化作业效率是人工的好几倍,让我们种烟越来越轻松。”王海艳更加坚定了当一名现代烟农的决心。

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机耕起垄、移栽覆膜,还是田间管理、上炕烘烤,每一处细节,她都十分认真,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凭着这股钻研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仅仅一年的时间,王海艳就掌握了烟叶种植的全套技术,逐渐从一个种烟“小白”变成了半个“专家”。

除了自己提高水平,王海艳还乐于助人,将自己近几年总结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讲给新烟农听、做给新烟农看、带着新烟农干。

8月15日,王海艳正在打捆搬运烘烤好的烟叶。(杨青 摄)

“烟叶生产要精细化作业,耕、种、管、收都有统一标准,我们一定要做到技术落实毫不走样,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王海艳说道。

“王海艳年轻,脑子灵活,配合度高,愿意接受新技术,在片区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在2022年烟叶生产总结会上,白云收购线负责人龙明高说道。

王海艳虽然学历不高,但她有魄力、能吃苦,始终相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她的脸慢慢变黑,但看到烟叶经过烘烤,由绿变黄,看到交售后的收益,她心里美滋滋的。种烟的这五年,她平均每年净利润可达8万余元,成为了村民们都羡慕的“新农人”。2023年她种烟21亩,预计能实现纯收入8万余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说起未来的打算,王海艳准备进一步了解无人机值保、新能源烘烤的好处,探索尝试无人机喷洒农药、病虫害绿色技术防控、电能烘烤等,让自己从“会种烟”转变到“慧种烟”,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真正从“新农人”走向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农闲忙“充电” 培育“新农人”

“种烟赚不赚钱,全看施肥环节。我们在烟田起垄施用基肥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贪多,如果用少了还可以通过后期追肥补救,可一旦用多了,就很难产出好烟叶……”近日,在山东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洛庄烟站的会议室内,一场面向辖区烟农互助组组长的烟叶生产技术培训会议正在进行。

图为:组织烟农进行烟叶生产技术培训

连日来,诸城市局(分公司)抓住当前新一轮烟叶生产开始前的农闲时节,开展起了热火朝天的职业烟农培训工作,为职业烟农们充电蓄能。培训以促进现代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烟农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为新一年烟叶工作开展夯实基础。

本着烟农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诸城市局(分公司)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实地拜访深入开展了烟农培训需求调研。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全面了解烟农在烟叶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和需求点的基础上,诸城市局(分公司)突出了烟叶产业发展形势、最新烟叶生产技术、烟叶质量提升关键措施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配置培训“套餐”,开展菜单式培训,让烟农根据自身需求自行“点餐”,确保了烟农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培训方式上,诸城市局(分公司)开动脑筋,打破以往过度依赖“专家台上讲、烟农台下听”的单一授课方式,通过组织烟农互助小组研讨、烟农跨片区交流心得经验和生产实操演练等方式,将培训课堂搬到了烟农家中、搬进了生产现场,实现了理论课程与田间课堂的有机结合。过程中,诸城市局(分公司)更加注重发挥种烟能手的引领带动作用,不但让烟农身边的“土专家”“田秀才”上台传授自己的生产心得和致富经验,还将他们的创新措施、优秀经验编纂成教材在烟农中相互传阅、学习,进一步提升培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培训效果。

“这些烟农专家都非常有种烟经验,对于我们关心的种烟技术、管理方法讲得都很透彻,从他们身上学了不少。”贾悦镇杨家杨柳村烟农杨桂春对烟农走上讲台的做法非常认可,同样也道出了其他参训烟农们的心声。

与此同时,诸城市局(分公司)创新信息化手段,全面拓宽培训渠道,运用微信、烟草网络学院、烟叶生产智能平台等平台,制作电子课件,开办“微课堂”,实施线上教学。他们还组织建立起涵盖烟叶生产管理人员、烟站技术员、烟农在内的“三级微信群”,通过管理人员包片、技术员包线,明确包靠帮扶的对象,借助微信对辖区烟农在烟叶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远程指导,及时予以帮助解决。

“烟农是烟叶生产发展的主体。我们将通过内容充实、形式鲜活、手段新颖的多元化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烟农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他们走上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农人’。”诸城市局(分公司)烟叶分管副经理赵清海表示。

“80后”新农人邱兴敏:返乡创业践初心,带领乡亲共致富

盛夏时节,走进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童坊镇刘陈村,村民们正忙着农产品采摘、加工、分拣、储藏……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80后”返乡创业青年邱兴敏也不例外。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村村通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有小公园,村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要回来扎根乡土。”2019年冬,邱兴敏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决定结束“游子”的生活。

图为邱兴敏在金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农机进行维修保养。兰友谊摄

“刚回来那些日子,每天都不知道做些什么才好,通过前期的考察和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到现在大部分经济作物行情都不稳定,我现在三十好几了还回来搞农业,算是‘半路出家’,得摸着石头过河。”邱兴敏表示,如何利用好农村土地资源?种什么好?怎么种?销路在哪里?这是他返乡后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福建省长汀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童坊烟草站烟技员在下村宣传生产政策时,得知返乡青年邱兴敏想要带领村民靠土地致富的想法,便当即向他详细介绍了“烟稻”轮作的优势、帮扶政策和发展前景。邱兴敏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加入“返乡创业青年烟农培育计划”,辗转取得了150余亩耕地的使用权,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计划,通过整合各级惠农政策,买农机、建烤房,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他勤学好问,经常上网查阅生产技术资料,向种植能手学习借鉴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很快,邱兴敏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新农人”。

为充分整合农村资源,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协作,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邱兴敏带头联合周边的种植大户注册了金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刘陈村“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服务项目涵盖专业化育苗、机耕、起垄、施肥、采收、烘烤等生产各个环节,并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推动“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运作,有效促进小农户向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和转型升级。

图为邱兴敏在合作社与社员代表商议水稻制种和优质稻种植有关事项。兰友谊摄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除了1800亩左右耕地的托管式服务,还有农资配送、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专业化生产等业务,年产值达到了1400多万元。”回首返乡的创业经历,邱兴敏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生于斯长于斯。邱兴敏借着惠农政策的“东风”,怀揣着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成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带领人民群众把乡村振兴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黄宗明:怀揣梦想,做烟粮规模发展“新农人”

“他智慧,他耐心,他宽容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是身边人给予他的评价。个子不高、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他是龙岩市连城县隔川镇隔田村烟农黄宗明。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黄宗明多点发力,开启烟稻轮作致富之路。黄宗明种植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也在逐年提高,“钱袋子”鼓起来了,“粮袋子”也守好了,生活安心又富裕。与此同时,他也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大潮中,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新农人”。

固定租赁土地,让我受益

耕地是保障口粮的命根子。当前,农村“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显现,黄宗明在当地政府和连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协调帮助下进行土地流转,固定租赁土地。

“这片田有80亩,租期5年,原来这是田埂并没有路,我用推土机推开这条机耕道,农用物资可以直接到田,农事操作方便了不少。现在不是刀耕火种时代,像我这样连片规模种烟种粮,加上机械化作业,解决了以往冬翻起垄作业时间、地点分散、作业效率低等问题,节省了不少成本。”黄宗明对前去观摩的烟农娓娓说道。

随着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田租也跟着涨了不少,烟农的土地流转越来越困难。与别人不同的是,黄宗明从不为田块发愁。原来,他看准连城县隔川镇隔田村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和经商,大面积田块无人种植,果断流转300余亩田块,租赁期限为5年,并通过水稻轮作、稻草溶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水稻和烟叶产质量逐年提高。2023年,黄宗明凭借田租低、工人固定、全程机械化等优势,在连城县隔川镇隔田村种植120亩烤烟,成为百亩种植规模大户,并取得较好收益。

数字化、机械化创新,让我如虎添翼

近年来,连城县局(分公司)积极探索智慧化、机械化生产模式,在提高烟叶质量、降低烟农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增加烟农收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图为黄宗明(右一)向连城县局(分公司)文川烟草站站长吴晶讲述机械作业原理。黄仙花摄

为实现减工降本,黄宗明陆续购置了拖拉机、培土机、旋耕机、稻谷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种现代农业机械,通过机械化生产降本增效。对于智能化、数字化烘烤的效果,他啧啧赞道:“以前烘烤时期需要对温湿度进行手动控制,现在可以进行智能烘烤参数设置,整个烘烤过程无需再多耗费人力和精力,烘烤便捷高效。”

因连城县隔川镇隔田村的田地旱不能灌,黄宗明想到把PVC管布到每一块田,并在每块田头设置调控开关,形成灌溉、施肥、施药一体化,施一次肥,节约12个用工,节省费用1440元。他还发挥自己对机械改装的特长,改装施肥一体机,减少施肥用工,节省费用9600元。

图为黄宗明在收购场手捧“黄金叶”等候售烟。黄仙花摄

为进一步推动“烤烟 N”多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农民增收瓶颈,黄宗明始终以扎实深厚的业务技能和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刻苦钻研学习,充分发挥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优势,打造“订单农业”,构建“烟农 公司”运行模式,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返乡创业青年唱响“新农经”

冬日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了火麻地山脚,时下烟田冬耕已经结束,扬“翻”起航后的泥土散发着芬芳气息,在阳光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让秋收闲田瞬间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来,你们看,这深翻好的三十多亩地就是我今年的‘致富地’,现在冬耕已经全部结束,可以安心准备后续的工作。”赵阳阳满怀喜悦地说。

赵阳阳,家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宝月关村,“踏实肯干、敢于吃苦、敢于尝试”是村里人对这个是80后烟农的忠实评价。

宝月关村广南县东南部,这里海拔适中、气温适宜,是“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优质烟区。村民以烤烟为支柱,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经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养活了村里的家家户户。

赵阳阳一直以来靠着在县城里的水泥厂打工养活着一家人两个孩子,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技术和门路,出门打工活又累、离家又远,一年下来根本存不下几个钱。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中老小的羁绊以及内心对家乡的深刻眷恋,最终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生养他自己的土地,开始寻找他的“致富经”。

说起赵阳阳的烤烟种植之路,那还得回到两年前,在烟站技术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调帮助下,赵阳阳租到了合适的种烟地块,签订烤烟种植收购,走上了烤烟种植之路。

“从一开始的10亩到今年的30多亩,明年我打算种60亩,种植规模能达到这么大,多亏了好政策和好技术。”赵阳阳心怀感恩地说。

其实赵阳阳刚回来种植烤烟的时候对烤烟种植也是一窍不通,但他耐心地向烟站技术员学习,向村里的烤烟种植能手请教,谁家种得好就去谁家取经,潜心学习种烟技术,总结种植管理经验,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掌握了烟叶种植和烘烤的关键技术。

“烤烟种植不难,但要想种出‘黄金叶’,那还真得下一番功夫”。向周围人讲起他这几年积累的种植之道,赵阳阳得意地介绍道:“选择好地轮作种烟,加上把冬耕翻犁、绿肥还田和施用有机肥等技术搬进烟田,烟叶病害少,长势自然就好了。”

大田管理的阶段,赵阳阳根据烟草部门测定的土地肥力类别,按照烟站技术员开出的平衡施肥通知单配肥装袋,按照烟地的土质类别再把每一袋肥料配送到相应的地块。

在聊天中,赵阳阳说道,每年的烟叶采烤季节是他最忙的时候,不是穿行在烟地里,就是盯在烤房里,把烟站生产技术员教给他的成熟采收、科学烘烤、专业分级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次烤出来的烟叶好,你的技术关把握得恰到好处!”采访中,赵阳阳看着刚从烤房里取出的一杆杆金灿灿的烤烟,笑容溢满了黝黑的脸庞。

赵阳阳自信的说:“如果明年能扩大到种植60亩烤烟,预计会有快三十万的好收成,准备在村里建座新房子,日子也就越过越红火了!”

乡村振兴大潮下,像赵阳阳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还有很多,一支有素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新农人队伍正在乡村中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用先进的思维理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赵阳阳展示烤后烟叶(资料图)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